“番茄森林”首批产量将达700吨

探访京津冀最大单体智能温室

无土栽培、自动水肥管理、精准环境调控、实时数据监测,番茄在北京已经开始了智能化生产的阶段。在北京海淀前章村西路附近的一家智慧农业创新工场,一期工程试验栽培的温室番茄已经开始挂果儿,首批产量预计超 700 吨,产量至少能达到普通大棚番茄的 3 倍以上,未来还会更高。

作为京津冀最大的单体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大棚全部启用后将达 10 万平方米,国产化率在八成以上。据悉,这里也是北京首个在基本农田上建设的高效设施农业试点项目,今明两年是北京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推广阶段,全市总规模将达到 2,500 亩。

连栋温室里的“番茄森林”

工人操控着轨道作业车穿梭于一排排番茄间,车辆可自动升降,所有植株都高达三米以上,果实密集度令人惊讶。巨大的温室,完全变成了“番茄森林”。这个智能连栋温室采用无土栽培生产模式和全程数字化管理,实现了环境调控及水肥管理的自动化。如此精心照顾,番茄产量自然可以期待,温室的首批产量预计能达700吨。北京西郊农场副总农艺师、翠湖智慧农业创新工场相关负责人李新旭表示,“我们的温室是全国首个国产化大型智能连栋蔬菜生产温室,国产化率达到80%。从目前长势来看,此次首批挂果儿的番茄产量至少能达到普通设施农业的3倍以上。”

北京首次在基本农田试点高效设施农业
其实 3 倍的产量只是开始,高效设施农业产出的番茄坐果穗数及总果数远超普通设施农业。这个智能温室大棚,目前还是试验种植期,会不断进行软硬件设备的调试,所有生产数据都将为之后的大面积种植打下扎实的基础。李新旭介绍,温室未来的单位面积产量将比传统设施高4倍至5倍。

全部启用后,10 万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大棚,将成为整个京津冀地区生产蔬菜单体规模最大的智能连栋温室大棚,但这只是智慧农业创新工场的一部分。

据悉,整个园区总占地面积约 1,000 亩,是北京首个在基本农田上建设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未来这里还将有研发创新基地、配套协作区和两个单体面积达 10 万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大棚。两个大棚将被打造成20 万平方米的绿色示范工场,而整个创新工场将集生产+科研于一身。

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将达 5,000 亩

实际上,海淀区的智慧农业创新工场,是北京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去年,《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方案》正式印发,在严格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北京启动了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工作。依据《方案》,今明两年是北京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推广阶段,全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总规模将达到 2,500 亩。到 2024 年,进入发展阶段,2025 年全市高效设施农业用地试点面积将达到 5,000 亩。

来源:新京报


发布日期:



如果您想免费订阅我们的每日新闻,请点击这里| 点击这里


此领域的其它新闻:


点击订阅我们的每日EMAIL新闻信

取消 订阅

我们免费发布新闻,依赖于发布横幅广告来创收。因此,请禁用您的广告拦截器并重新加载页面,以继续浏览本网站的所有内容。

点击这里获取禁用广告屏蔽器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