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国商业利益左右格局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中,南美港口基础设施的讨论成为出口商保持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此框架下,智利面临着战略抉择。在中国投资的支持下,秘鲁钱凯港的崛起为该地区的港口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
钱凯港初期预计年吞吐量为 100 万至 150 万个集装箱,构成了竞争背景,但与智利其他成熟港口相比,其吞吐量数据并不令人望而生畏。圣安东尼奥港于 2024 年关闭,吞吐量为 180 万标准箱,瓦尔帕莱索港也接近 100 万标准箱。规划中的圣安东尼奥外港预计吞吐量高达 600 万标准箱,将增强智利的战略结构定位。
仅仅评估吞吐量是不够的;有效的港口治理和应对 21 世纪挑战的能力至关重要。智利的历史优势在其制度框架内显而易见。智利在颁布第 19.542 号法律后,采用了混合港口模式,将公共和私人运营明确划分。这种划分创造了一个周期性的更新体系,在吸引私人投资的同时,也增强了竞争力和生产力。
然而,这种模式本身也带来了挑战。除瓦尔帕莱索 1 号航站楼外,目前的特许经营权尚未启动重新特许经营程序。鉴于招标过程从研究到投入运营平均需要七年时间,延误可能会影响服务的连续性。
连通性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港口运营的复杂性,圣安东尼奥和圣维森特等航站楼的陆路和铁路连接不足。受现行特许经营框架限制的国家主导的物流投资至关重要。然而,如果没有灵活性和强大的物流,港口扩建工作可能会因上游瓶颈而受阻。此外,根据《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和《国际会计准则第37号》(IAS 37) 等国际准则调整或有负债,可以避免潜在的法律纠纷并简化流程。
智利应对"钱凯效应"的战略应包含一项全面的议程,明确界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立即重新招标和物流投资必须成为核心要素,并辅以统一的会计框架,以避免法律冲突。有效的跨部门协调,包括交通、公共工程、财政、环境和港口利益相关者,对于维护港口运营并优化智利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