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乐陵:以枣为媒 深挖3000年历史积淀的丰厚枣文化

在德州乐陵的30万亩枣林里,乐陵市朱集镇灶西村村民陈西岭正忙着修剪枣树,身边排排枣树间作的冬小麦经过返青,绿油油,长势喜人。

乐陵,是中国的枣乡,也是世界的枣乡。早在2015 年,乐陵枣林复合系统入选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并于2018年成功进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预备名录。

目前,乐陵拥有枣林面积30万亩,年产量近2亿公斤,其中仅千年以上古枣树就有3800多株,500年以上古枣树超万株,上千年、几百年的老枣树至今仍枝繁叶茂、年年结果。

“2006 年,乐陵近7万公顷耕地全部实现了枣粮间作化,传统的生态复合农业搭上了产业化的快车,颇具规模。”乐陵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王吉侠说道。

如今,乐陵枣农还将枣树、杏树、花椒树混种,同时在树下散养家禽。林下不仅可以间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还可种植价值更高的中草药、芍药、油菜、食用菌等。

“博士管枣不一般,还不快去看一看!”3月4日上午刚吃过早饭,乐陵市朱集镇枣林管护队队员周之军就忙活着向村里的枣农们宣传起来。眼下,金丝小枣树进入了剪枝整形、春季管理的关键期。这天,山东省创新创业共同体“德州金丝小枣产业服务团”的5名博士科技特派员,走进位于朱集镇的德润金丝小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把枣树春季管理关键技术送上了门。

从制定古枣林保护发展规划与管理办法,到设立枣林管护队,再到送技下乡,乐陵不断探索古枣树和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在“全域化保护、一体化研发、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思路下,有效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我们将枣树种植核心区1.5万亩枣林,整体流转给国企,实行公司化管理。这些枣林被分为四大片区124个网格。每个片区成立一个管护公司,选聘工作能力强的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管护长。同时,通过开发公益岗,将原来的枣农变为护林员,也就是网格长,实现由群众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督的转变。”乐陵市朱集镇党委书记孙玉贵介绍道,每亩枣林企业给枣农500元保底费,年底根据具体收益进行分红,合作社、枣农实现了收益最大化。

2019年,乐陵依托千年枣林成功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又于2020年成功申报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近年来,乐陵将保护开发枣林复合系统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千年枣林正在焕发时代生机。

如何做好“枣产业文章”?乐陵通过产业升级,积极培育枣产业深加工企业,用一颗小枣成功串起的集农业生产、精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红枣全产业链。

“我们公司2012年建成投产,是专业从事金丝小枣深加工、研发和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乐陵市德润健康食品有限公司品控研发负责人刘建秋告诉记者,十多年来,从最开始的干枣蜜饯单一产品,到如今的枣蓉坚果、红枣五谷粉、黑化枣酒等十来种系列产品,德润公司步步为营。

如今,400多家小枣深加工企业在枣乡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崛起,仅规模以上红枣深加工企业22家。从红枣种植,到深加工,再到销售,年产干果1.8亿斤,产值35亿元。完备的全产业链将红枣“吃干榨净”,逐渐成为一方经济支柱。

每到金秋十月,秋果飘香,也是乐陵30万亩枣林丰收的季节,串串小枣如颗颗玛瑙挂在枝头,煞是好看。这个时候,千年枣林游览区的枣农们不仅要打枣、晒枣、卖枣,还要忙着打理“旅游生意”。

以枣为媒,近年来,乐陵深挖3000年历史积淀的丰厚枣文化,把千年红枣文化和冀鲁边红色文化相结合,打造“双红”文化旅游品牌,年吸引游客数十万人次。

2018年,“中国山东乐陵农民画展”在澳门科教文中心开幕,共展出十四位乐陵农民的九十幅画作。《枣林牧羊》《春到枣林》……一幅幅充满枣乡气息的作品全部出自当地农民之手,吸引了众多澳门青少年及市民参观。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同时,千年枣文化也正在一步步走出去。

 

 


发布日期:



如果您想免费订阅我们的每日新闻,请点击这里| 点击这里


此领域的其它新闻:


点击订阅我们的每日EMAIL新闻信

取消 订阅

我们免费发布新闻,依赖于发布横幅广告来创收。因此,请禁用您的广告拦截器并重新加载页面,以继续浏览本网站的所有内容。

点击这里获取禁用广告屏蔽器的指南。